日本广岛县1.96兆瓦光伏电站竣工
与世推移网
2025-04-05 16:35:59
制度供给的主体可分为多个层次,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各级政府都承担着相应的制度供给责任。
中国外汇锗备也逐渐占到全球三分之二。中国已占美国2012年进口的18. 5%,日本进口的21. 3%。
第二次是2012和2013年,这两年分别仅比上一年增长7. 9%,比2000年以来的出口增速回落10余个百分点。曾有一段时期,企业利润飞快增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最近若干年内,劳动在与资本博弈过程中,或将阶段性处于弱势地位。2012年,中国服装出口占全球的37.8%,纺织品出口占全球的33.4%,办公和通信设备占全球的32.3%。在这段时期,全球经济除了1958年出现过零增长外,没有出现过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3.6%。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出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3年中国GDP是日本的2倍,达到约9.2万亿美元,即使按当前汇率计算,亦已占全球12%多,若今后年份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将每年带动全球经济增长0.8至1个百分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种需要用货币来背书的、现实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交换的权利。
13%的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按过去的经验看可能是一个中性的政策目标,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它却是一个明显偏紧的政策目标。其次,放弃针对商业银行贷款额度而进行的窗口指导。在我国,由于60%以上的银行存款是期限超过3个月的定期存款(而在欧美发达国家,期限超过3个月的定期存款数量几乎为零),它们通常是作为金融资产而非货币被存款人持有,其流动性甚至不如企业债券。当然,即使作出上述调整,广义货币M2及其增速也不适宜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即名义总需求的监测指标)。
因此,在进行货币统计时,本应将它们从现有货币统计口径中剔除,或者视其流动性大小分别赋予数量不等的、小于1的统计权重。所谓流动性陷阱,并非指实体经济层面出现流动性陷阱,而是指银行间市场出现流动性陷阱(或者说流动性黑洞),即不论央行向银行间市场注入多少流动性(基础货币),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就是宽松不起来,或者说央行的货币宽松政策无法经由银行间市场传递至实体经济。
第五,进一步加大中小制造业企业减税的力度,扭转制造业投资持续低迷的局面。首先,建议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银行间市场的拆借利率由目前的2.5%进一步压低至2.0%左右的水平,以此彻底改变商业银行的预期,使其敢于向企业和个人放贷。那种将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相互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对的。而当工业产能利用率上升至82%以上时,名义总需求的扩张将更多地作用在推动物价上涨上(名义总需求的扩张张力突破价格粘性),而不是作用在推动产能利用率上升上。
(3)由于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25个月下跌,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无心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以扩大投资和再生产,目前制造业投资增速已跌至15%左右的历史最低水平。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商品都可实现市场化供给,唯独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给必须依靠货币当局的货币供给计划来实现。因此,自年初起,许多银行已暂停或收紧了向地产开发商放贷的业务。 经济下行期,央行采取开闸放水的办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往往会面临流动性陷阱的难题,即不论央行注入多少流动性,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就是宽松不起来。
我国直到2006年才开始开展对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数据进行统计,但由于调查样本仅包含6万多家国有和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因此,目前的统计数据尚不能真实反映整个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 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统计局至今都未对外公布这一数据的原因之所在。根据国际经验,当工业产能利用率低于82%时,由于存在价格粘性,名义总需求(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更多地作用在推动产能利用率上升上,而不是作用在推动物价上涨上。
这主要表现在:(1)央行自2月中旬就已经明显放松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管控,短期加权平均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已经由前期的4%以上水平回落至目前2.5%左右的水平,但是,长期利率(尤其是银行贷款利率、债券发行利率、理财产品理论和信托贷款利率)却仍在高位盘升。实际上,两者不仅不存在对立,而且还可能相互促进,因为只有在企业盈利能力和政府收入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才可能更好地得到贯彻执行。
然而,由于我国宏观调控开展的时间比较短,无论是在理论上、制度上还是统计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尚未为宏观调控做好充分的准备。1992年,中共十四大首次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印度的CPI指数只用来反映其农村和城镇居民的生存状况。如果再考虑到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上升对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提振作用,可以断言,目前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速水平当在9%以上一旦败诉,该政府必须撤销阻碍竞争的行为并赔偿企业损失。对破解和侵犯版权保护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正文】 原文发表于【联合早报】http://t.cn/RvS2Wdn 笔者关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很久了,因为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对中国经济的生存环境影响很大的事件。进入专题: TPP 。
中国财经媒体的相关报道也汗牛充栋,但TPP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却大多泛泛而谈,语焉不详。讲的专业一点,对知识产权缺乏尊重的新兴市场企业及个人在TPP的框架里生存将面临巨大的合规成本,到底有多巨大,最好是能把那3000亿美元给吐出来。
不知道崇尚民主和透明的美国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这让笔者匪夷所思。TPP立意把包括医药在内的专利年限提高到20年以上,并且降低全球申请专利的门槛。
华尔街的生产力优势在于资本,硅谷的生产力优势在于知识产权,而新兴市场的生产力优势很大一方面来源于人口红利以及对美国的资本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的践踏,而TPP将要重新改写贸易规则,确保资本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在全球财富再分配中的绝对话语权。每个协议国里都只有三个人有资格看到协议章程文件的全部。TPP的核心组织者是美国,要看清TPP的本质,必须了解美国经济的本质。拒绝参与游戏规则制定的人,最后就只能接受游戏规则。
扪心自问,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对美国的知识产权确实极为不尊重。TPP要把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上层建筑推广到参与国。
而且眼下,美国主宰了TPP话语权的勾兑过程,这对新兴市场极为不利,没有了新兴市场,中国会怎么样?为了新兴市场,为了中国自己,我觉得中国应该加入到TPP的谈判中来,在西方和东方的话语权平衡中发挥作用。【导言】 中国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探讨越来越热烈了,不光是媒体,还包括学界。
事实上,美国的一个NGO--公平外交政策组织就是这么想的,他们悬赏7万美元让维基解密泄露TPP章程的全部文字内容,结果其中的几万字,以后还会陆续泄露。如果选民不知道TPP具体对他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他们怎么参与到TPP协议的形成中来呢?TPP的协议过程成了民主最大的的一个悖论。
这让笔者很失望,后来才发现错不在这两方面的人,他们不是不想摆事实讲道理,而是因为他们拿不出TPP协议的细节来,TPP的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外界根本无从知道细节。TPP来势汹汹,中国该怎么办?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TPP谈判伊,其草案起草过程及协议章程谈判的保密工作就严丝合缝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就连美国的国会议员都只能看到TPP相关文件的特定部分,而且只能在严格的监控条件下才能观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要怎样才能看到TPP的协议文本呢?答案只有一个--维基解密。
于是笔者在很长时间里试图在网上找到TPP的协议文本,结果都一无所获,原来是TPP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扪心自问,全球发展重心从资本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明显的欧美向人口红利挂帅的新兴市场转移公平吗?TPP就是资本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和人口红利的对决。
再有,TPP要确立投资者与国家纠纷仲裁机制(简称ISDS),ISDS认为国际企业享有和主权国家同等的地位,如果主权国家的政府行为有损于外国企业在本国的竞争,那么该企业可以向ISDS仲裁机构投诉该政府。在不了解TPP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有关媒体就写了那么多雾里看花的臆测文章,真是太不给力了。
而维基解密为民众了解TPP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两方面自说自话,却罕有人能从细节上阐述TPP到底为何物。